特別說明:《中心2025年教改立項指南》內容如下,項目具體申報流程及附件詳見中心後續通知,請老師們及時關注網站信息!感興趣的老師可以提前准備申報材料!
類型一、大學數學課程智能體研發方法及實踐
研究內容:研究面向大學數學領域的數據處理方法,建立一套針對數學相關數據的標准化體系,包括數學異構資源的統一表達規範、數據整合方法與標准化處理流程。研究面向大學數學的大模型開發方法,明確數學知識表達框架,提出監督微調(SFT)和強化學習(RL)相結合的智能體訓練與優化策略,形成系統化的數學專用智能體開發流程。
申報要求:申請人需具有大學數學教學或教學研究經驗,熟悉數據標准化處理方法,具備生成式大模型監督微調與強化學習的實際操作經驗。申請人應能明確界定研究目標,制定合理且可量化的評價指標。此外,申請人需具備數學知識圖譜構建或大模型開發的相關研究基礎,並提供相應的前期研究成果或應用案例。
結題要求:提交一套明確具體的數據標准化處理方法,提供關鍵步驟與技術路線,具備實際數據整合與標准化應用的成果。提交一種大學數學專用大模型開發與優化方法論,包括具體的模型訓練步驟、監督微調和強化學習策略以及量化評價指標。
類型二、大学数学课程高质量专有知识库构建
研究內容:依据大学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核心知识点(以中心统一发布为准),按指定的格式和類型自主构建规定数量的高质量、标准化教学资源,确保符合高校教学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资源類型包括提问应答、概念精讲、释疑解难、前沿应用、典型题目解析等。
申報要求:本項目采取定向邀請與自主申報相結合的方式。申請人須深入理解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具備先進的教學方法創新理念和數字資源建設經驗,具有使用大模型輔助教學的實踐經驗。申報時須從“高等數學(上)、高等數學(下)、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選擇一門課程進行申報。項目獲批後,申請人將在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分工完成指定知識點的資源建設任務。參與項目研究的教師需承擔一定量的同行互評任務,以保證資源構建的整體質量與一致性。
結題要求:按規定的標准格式提交完整的數據材料,包括資源建設的顯性數據與建設過程記錄,以及資源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的實踐支撐材料。提交結果將通過同行盲評進行質量審查,以確保建設成果的規範性、可靠性及教學推廣價值。
類型三、人工智能工具赋能大学数学教学的应用实践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如何將人工智能工具應用于大學數學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包括課堂教學應用研究和課後實踐教學應用研究。課堂教學應用研究模式上要體現師機生三元互動,內容上要體現啓發數學思維、增強知識理解、創新教學方法、重構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評價學習效果等;課後實踐教學應用研究模式上要體現課堂教爲主與課後學爲主貫通,內容上要體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知識獲取能力、正確性辨識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等,研究如何在課後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伴學和導學作用等。
申報要求:項目采取定向邀請和自主申報兩種方式。定向邀請主要面向教育部大學數學課程群虛擬教研室共建單位教師,自主申報教師須具有數智化賦能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申報項目時須明確選擇的大學數學課程名稱。
結題要求:本類型项目研究期限为一年。提交结题报告时,须同时提交1個數智賦能課堂教學應用設計和1個數智赋能课后实践教学应用设计。课堂教学应用设计支撑材料须包括文本材料和课堂教学应用实景视频(拒绝摆拍),课后实践教学应用设计材料须包括文本材料和实际使用过程的佐证材料。支撑材料也可以包括发表的与本项目研究内容关联的高水平教改论文等。虚拟教研室将评选优秀设计进行示范交流。
類型四、“四新”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學改革与创新实践
研究內容:聚焦“四新”建设需求,以大学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改革为核心,围绕新形态教材建设、數智化教学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与教学实践。包括:
(1)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支持智能問答、個性化學習的數字教材。
(2)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創建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包括視頻、課件、應用案例、思政案例等。
(3)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探索與實踐大學數學課程教學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教法。
申報要求:本项目主要采取定向邀请方式。要求申请人须长期坚持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一线,承担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任务,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學改革等方面已经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结题要求:提交完整的項目研究成果報告和相應支撐材料。研究報告須包括項目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教學成果以及教學實踐實證材料等;支撐材料可包括發表的與本項目研究內容相關的高水平教改論文等。